值得,直接这样讲好像有点太过简单暴力吼?不过我必须说,如果你真的比较有预算考量的话,那么建议不要看本篇(咦),也尽量不要到店面去试用改款的M2 MacBook Air。因为笔者自身经历,自从试过之后就心心念念很想要升级到这台全新设计的MacBook Air 了(QQ)。继续阅读M2 MacBook Air 开箱体验报导内文。
M2 MacBook Air开箱体验:美型新设计与更强Apple芯片效能值得M1使用者升级吗?
自从测试过M1 MacBook Air 后,身为出门在外十分需要笔电续航的文字编辑,近期也开始拍摄许多影片需要进行剪辑的我,自然也很难不入手如此适合自己工作情境的产品。
讲起来,后续虽然也有测试过M1 Max 的MacBook Pro 16,即便对于XDR 萤幕与怪兽般的效能十分喜欢。不过M1 MacBook Air 仍然是我心目中最高CP 值的MacBook 笔电的存在。

至少,手上这台最低配的版本一路用到现在,我都很满意。甚至会觉得M2 MacBook Air 横空出世的小改款,因为价格没能像M1 的版本这么亲民,而觉得会比较没这么推荐这台笔电。
就,256GB SSD 的入门款因为读写稍慢于512GB 以上的版本,也不太能确定8GB RAM 所可能导致更常将硬碟做为快取之下,会不会让性能可能很难与M1 MacBook Air 相比感觉到有所增进而导致没太多升级感;然后再往上加RAM 跟SSD 就又觉得不如入手Pro?
因为先不论这次的M2 版本新色真的蛮美的。就机身设计上来讲,我觉得它进化了不止一个世代。M2 MacBook Air 没有风扇开孔的柔顺手感,搭配这种相对于MacBook Pro 的轻巧重量所带来的笔电使用体验,真的是一拿起就觉得有感。
基本上我就已经觉得相当值得目前的价差。个人认为只要预算有到的话,的确可以把M2 MacBook Air 列为优先的Mac 笔电购机选项。
M2 MacBook Air 高阶版开箱
在聊聊更深入体验心得之前,不免俗的我们还是要先来简单的开箱。
包装上,M2 版的MacBook Air 相对于M1 与先前的MacBook Air,由于不再强调前端极薄的楔形设计,改成直接将笔电展开秀出侧面的部位。这也让原本就超薄的机身,在包装上更是存在感超低,好像有点不太确定你买了什么东西的感觉(XD)。
毕竟机身1.13cm 的厚度就已经够薄了,展开来看在盒装上更是几乎没有了存在感,但也算是突显了MacBook Air 的「Air」空气感的概念?更因为如此,导致如果不是透过盒装侧面的苹果Logo 的颜色(其实也不明显XD),或者是去读背面的规格文字。就很难直觉的从包装上看出机身确切的颜色。
是说,尽管前代Air 前缘的部分很薄,但与这次全面1.13cm 高的M2 版本相比,实际比较下会觉得再加上了笔电脚垫的厚度后,其实在最薄处的差异也并不算大;最厚处自然就是M2 MacBook Air 比较薄。

讲起来,这次共四种颜色的新世代MacBook Air。感觉分别代表日与夜的星光色(我们这次开箱的是这台)与接近黑色但带深蓝色的午夜色。都因为只有带着浅浅的色调在其中,所以在不同明暗度的光线下,如果不把「浅色」与「暗色」两组颜色的MacBook Air 放在一起看的话,偶尔会觉得有点难分辨颜色。
也因为如此,会觉得这次即便你买的是新的颜色,都还是觉得很低调,不太会一看就觉得「你买新笔电喔?」但其实只要光线一对,无论是星光或是午夜色就都会散发出以往在MacBook 上很少看到的金属质感反射。
以我们这次的实测的星光色为例,打开盒装在明亮的环境下看,其实第一时间还会有点怀疑是不是苹果错放了银色的版本在盒装里面。结果发现只要光线稍微带点暖色系的色温,星光色的MacBook Air 的外壳便会瞬间散发出很低调的金色色泽。
这个淡淡的金色,个人觉得与目前iPhone 的金色背壳色调相当接近。这样一对比,就会觉得以往MacBook Air 的金色就比较偏向于目前iPhone 金色中框的那种贵气感;M2 MacBook Air 则是相对柔和较为内敛,但又不失奢华感的淡金色。
这与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深蓝色的「午夜色」版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觉得苹果这次玩色的手法算是玩得相当地巧妙。
更赞的是,盒装中可以看到这次回归的MagSafe 快充电线,不仅有着质感不错的编织线规格,更是全都有与机身搭配颜色。一整个让人感受到苹果对于颜色方面的讲究。
盒装除了笔电本体与说明文件还有同样也有对应笔电颜色的苹果信仰贴纸外。由于我们这次实测的是高阶(还往上选配了1TB SSD 与16GB RAM)。苹果针对具备8 核心CPU 与10 核心GPU 的版本,则是标配了双USB-C 的原厂充电器。
这个充电器的设计除了拥有插头可收折设计外,可以看到这颗35W 充电器的出充电埠还改了个方向。还在窄边加入了小小的凹槽,让插拔可以更就手、更省力些。这个充电器还有个很赞的小功能,就是插拔线的时候,并不会有重新握手断电的状况。
其实这种断电问题对于行动装置还没这么烦,反而是MacBook,如果是外接萤幕的话,会需要再次登入页面。有了这样的设计就不会碰到这种问题了。
充电方面,看到原厂可以加购到67W 的单USB-C 充电器,会觉得这就是M2 MacBook Air 快充的极限。
不过其实就我们透过更高瓦数的快充是有看到69W 的数字出现(其他测试是有提到,最大可以支援到72W)。
基本上就充电效率而言,是可以在半小时快速充到50% 电量。我们这次也有实测以MagSafe 搭配100W 充电器之下,从10% 低电量开始充电也是可以在约半小时的时间充至60% 的电量。
而若是快充到这样的电量,以Apple Silicon 的续航实力而言,理论上应该可以应付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了。
至少就笔者的使用情境来看,如果补电到50% 再继续连续写文工作到MacBook Air 显示10% 低电量,大约也已经工作了半天的时间,已经会先受不了想休息了… 这种续航体验依然跟M1 MacBook 一样,就是非常近似于iPad 的感觉。
常常出门在外即便看到只剩30~40% 的电,Apple 晶片版支援的MacBook 也可以很沉稳的应援你相当长的工作时间。单就这点,个人就会觉得相当适合需要长时间行动工作的使用者选用。
不仅是MagSafe。高阶版配的这组双USB-C 充电头,我觉得也展现出了苹果想帮MacBook Air 使用者,解决连接埠相对较少的问题的方向– 应该比在机身上再榨出空间来塞连接埠简单?或者就是给消费者自己选配的概念了。
出门在外如果有充电需要的话,基本上这颗充电器搭配MagSafe 线,就能避免以往一台iPhone 再加上笔电需要充电,MacBook Air 就得要面临插个随身碟或读卡机就得要在两机之间抉择谁先不要充电的窘境了。
当然,苹果是可以直接「加回」SD 记忆卡槽更是直接让生产力再上一阶。只是从这次的M2 MacBook Air,个人倒是看到苹果算是相当认真的让Pro 与Air 各司其职,也让消费者更好理解产品系列差异的企图。帮使用者在轻薄与生产力之间的拉扯间,二话不说直接选择了前者(应该啦)。
更iPad 的Air
如果要说Apple Silicon 版本大改款的MacBook Pro 14 与16 吋版本,算是苹果聆听了专业使用者心声的产品。那么MacBook Air 我觉得是他们贯彻轻薄笔电设计精神的一款产品。
尽管,这次改款也还是有许多「加大」的重点。
这次的键盘上缘的功能键有跟着Touch ID 指纹辨识按钮一起增大– F 与J 钮改成了中央有小凸点的键盘设计,跟14 与16 吋的Pro 一样。上缘左右角落改为圆角的切割的萤幕,则是透过更窄的边框升级到了13.6 吋。这0.3 吋的升级看似主要是在于赚到一条浏海,也就是在macOS 全都用来当作「状态列」的高度。
不过其实在另外三个萤幕面积的方向,都还是有那么一咪咪的加大(但要很仔细去比较才会发现)。

各种加大、效能更快,再加上机身设计也偏向MacBook Pro,的确让人会有那么一点点令人期待它能兼顾「Pro」级的专业生产力。不过尽管个人觉得M2 虽然并不弱,甚至有机会上看M1 Pro 的效能,稍微上犯重叠到MacBook Pro 的入门款效能。
不过就新世代MacBook Pro 在效能之外的各种特点来说,个人觉得苹果对于此产品的定位算是非常明确。就是轻薄及符合无后缀版本M2 SoC 的「无印」设计– 就,萤幕边缘不再有MacBook Air 的Logo 就算了,底部也没有像MacBook Pro 那样有大大的型号标示,好像真的是太低调了点?
虽然Apple Logo 变大颗了啦…
做为前代MacBook Air 的使用者,其实会相当在意尺寸上的差异。从规格数字上看,M2 版本稍稍宽了一点(21.24 vs. 21.5cm)。我直接套上手边平常使用,支援MacBook Pro 13、M1 MacBook Air 13 算是蛮Fit 合身的INCASE 保护套,是可以正常使用没问题(哎呀,这样是不是暗示我该升级~误)。
从重量差异来看,M1 与M2 的MacBook Air 感觉差距大约仅轻了50g。不过相对于楔形设计会让重心集中于笔电转轴处的状况。这次的M2 MacBook Air 若是从触控板位置的前缘拿起笔电,瞬间就会觉得它的重量分布相当平均,整体负重的「感受」出乎意料地轻巧。会觉得比前代不只差了50g 而已。从底部捧起M2 MacBook Air 也会觉得机身重心非常均衡。
此外,像iPad 那样采用没有风扇设计的Apple Silicon 世代的MacBook Air。在接纳了相对圆润,犹如以往世代的iPad 般圆润边角经典设计般的新世代Apple 笔电设计语言后。除了没有了楔形设计的锐利前缘,更由于侧面不像MacBook Pro 那样必须在铝合金壳上画出几道散热孔,而让M2 MacBook Air 的造型更加洗练,全机更是几乎看不到什么大接缝或开孔。
透过这次的Air,Apple 更带回「前前代」MacBook Air 那种没有明显的扬声器开孔的设计。相对于以往藏在键盘内的设计,改为将四扬声器藏在了转轴处,再透过萤幕玻璃的反射,巧妙提供了更宽广的立体声效果。
这样的设计也让M2 MacBook Air 在提供包括空间音讯等音讯技术支援的前提下,让笔电外在尽可能的保持无缝与无瑕的表现。
同样也发生在了这个转轴处的设计小细节,似乎「细小到」就连苹果也没有特别提及。却是让我对于这个世代的MacBook Air 感到爱不释手的决定性细节(有一种见微知著的感觉)。
除了平衡的笔电重心及无散热缝提供的超赞手感。MacBook Air 做为所谓「Laptop」笔电产品,自然也会有出门在外需要用腿来放置笔电的需要。
笔电的转轴缝隙,虽然在全平面的桌面不至于会有把笔电顶起来的状况。但在放置在腿上或是手掌握持笔电并开启萤幕上盖时,其实都有机会会接触到身体,甚至偶尔会有一点点被这个转轴夹到的感觉发生。M2 MacBook Air 的转轴处选择在底壳边缘处,将导脚弧度的部分进行D 面的开孔(缝)。
虽然这也算是延续Macbook Pro 14 的设计,但应该是拜MacBook Air 机身尺寸更为薄型且没有风扇的开孔。这个缝隙无论从正下方或是正后方观察都变得极为细小,盖上笔电时,即便是直接沿着边缘触摸,也都还是很难感觉到什么割手的感觉。
因为这样,当将MacBook Air 放在大腿上亦或是在手上展开萤幕时。即便是不小心接触到转轴处,也都可以提供相对滑顺的过渡手感(腿感?)。关于这点,个人觉得只要是有长久使用过笔电的人,在开始使用新世代MacBook Air 应该都会察觉到的改进点。
观察了几个世代的MacBook 产品,发现苹果在还拥有SD 记忆卡槽的MacBook Air 世代,其实针对转轴处就采用了塑料的外壳,感觉也是一种改善转轴手感的方式?现在想想,苹果的设计团队应该是真的相当在意转轴的设计,才会这么常在世代交替时调整这里的设计。
这次的改进,个人不确定大家是否会像小编有着一样的赞赏。但自己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处理。当然,不再延续楔形设计,的确会让笔电使用时手腕部分接触笔电B 面边缘的手感有所折扣。不过个人认为这依然是我心目中至今设计最好的MacBook 产品。
一年多前评测M1 MacBook Air 时的心得之一,是这种无风扇设计与iOS app 的支援,让它的内在给我「很iPad」的感觉。想不到过没多久,不仅M1 SoC 也登上了iPad Pro / iPad Air;当再度轮到了MacBook Air 更新的时候,苹果就连机身设计将经典平板电脑的优异手感融入,带来了更赞的手感设计。
而在看到犹如Mac mini 拉高之后变身成(目前)苹果效能天花板的Mac Studio 的设计后。其实仔细想想,搞不好新世代的MacBook Air 才是改款的MacBook Pro 的原始设计也说不定?(笑)

效能与续航
这次我们入手的算是M2 SoC 与SSD 效能都没有折衷的「满血」版本。其实网路上的跑分效能分析已经很多。个人虽然也有简单跑过分数,基本上都符合1.4 倍于M1 SoC 等的官方宣传效能增进。
续航的部分,则是依然很Apple Silicon。就是普通的工作写稿看网页、修图与看影片(偷懒)的用途方面。续航基本上是应付一整天的使用没有问题– 跟M1 体验相当一致,甚至感觉还更省电一点;而在效能吃重的应用与跑分的状态下,大致上耗电的速度就会加倍。
必须要提的就是,身为前代8GB RAM 版本的M1 MacBook Air 长期使用者,使用到这次的16GB RAM 的M2 版本,居然觉得M2 用起来系统反应更好,甚至会有接近16 吋MacBook Pro 的反应的感觉。
不过,这也许是因为用了一段时间,SSD 容量较为吃紧导致虚拟记忆体的效能欠佳所造成的反差感。但另一方面看到M2 单核效能其实有直逼M1 Pro 的表现,又会觉得这样的感觉应该并非单纯的错觉?
必须要讲的是,这里所指的反应速度差距,其实多半比较偏向在启动关闭App 的时间差,这种微乎其微的反应爽度– 开启Photoshop 等程式的启动时间,的确是变快有感;处理器速度提升的效率差异自然也不在话下,修图等工作应用的处理速度相当不错。

真要说起来,M1 即使是配8GB RAM 我也觉得还蛮够用。不过记忆体规格升级再加上16GB RAM 的M2 MacBook Air 用起来的爽度,无论在实际使用又或者是效能方面所带来的表现,个人认为都会让M1 MacBook Air 的使用者有感。
甚至,如果是14 吋的MacBook Pro 使用者,但觉得机器有点太大、太重,想要「降级」到M2 MacBook Air 的话。个人如果不会觉得外接连接埠较少很不方便,萤幕也觉得还能接受的话,其实是真的可以考虑趁二手价格还不错转战MacBook Air 的(认真)。
尽管就前面看来我对于M2 MacBook Air 充满了好感,不过缺点的部分它也并不是没有。
虽然可理解苹果应该是为了更轻薄与达到更好的手感等考量,透过尽可能减少连接埠来达成目前M2 MacBook Air 的平衡设计。只是如果能让Thunderbolt / USB-C 埠可以不集中在一边的话,相信将会让生产力与这台笔电的使用弹性更好才是。
M2 MacBook Air 虽说很神奇地在转轴处提供了四扬声器的硬体规格。但必须说音效方面个人觉得还是很难与机身空间相对更有余裕,搭载六扬声器的MacBook Pro 系列相提并论(音质是不差,但低音部分真的很就相对薄弱)。
萤幕观看的效果也是类似的情况,尽管提升到了500 nits 的亮度,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要在MacBook 产品享受到最好的观赏体验的话,目前也就是只能考虑高阶的Pro 系列了。想要外接超过一个萤幕的话也是– 不看桌机(Mac mini)的话。这些都是价格定位与受制于空间与散热的无后缀版M2 SoC 基本上必备的限制了。
此外,这次我们也在连续跑分中,遇到因热度而些微降速的状况。虽说就分数上看来还是保持着接近M1 等级的效能。不过如果你会时常需要长时间有高运算需求的话。那么至少选择有风扇的M1 或M2 Mac 产品,应该才是比较适合的选项。否则可能就会有效能看得到却无法长时间吃到的尴尬状况出现– 这就是没有主动散热的劣势,不过换到的就是轻薄与犹如iPad 几乎无声的使用体验啰。

1
假若觉得目前M1 Pro 与M1 Max 产品系列已经有点尴尬的话。那么就建议可以静待更善用5nm 框架堆叠出更夸张效能的M2 SoC 的后续型号产品。
至于目前已知,如果选择午夜色MacBook Air 必须时常面对的指纹痕迹,还有256GB SSD 仅有单条模组所要面对的较低读写速度的M2「特性」。相信只要有关注我们对于苹果相关新闻的朋友,应该都不会太过陌生。
结语
回到标题的「值得升级吗?」以M1 MacBook Air 老用户的观点来看,我个人是保持本篇首段说的那样,就是值得啦!新的设计与更好的M2 SoC 效能,都可以让我感觉到进化感。
而如果你有预算考量的话,个人就觉得M1 MacBook Air 依然是很好的选择– 甚至可以考虑看看,有没有很多看到M2 就忍不住升级的二手机。但只要预算可以达到M2 MacBook Air 的地步的话,个人是觉得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新款。
购机的建议,个人是觉得尽量可以升级到16GB RAM!至于要不要满血10 核心的GPU 个人觉得倒是没这么必要。颜色的部分虽然自己是很爱很像当初黑色版本的MacBook 的午夜色,但在这次体验过之后,其实也觉得散发出低调奢华感的星光色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建议可以到门市摸摸看赏一下实机再决定也不迟唷。
原创文章,作者:哦八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obagua.com/6471.html